口碑最好的期货配资平台 1981年,李敏拒绝看望贺子珍,与丈夫发生争吵,事后:我有苦难言
发布日期:2024-10-27 23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50

口碑最好的期货配资平台 1981年,李敏拒绝看望贺子珍,与丈夫发生争吵,事后:我有苦难言

“红色公主”毛主席的女儿,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?

长大后,李敏回忆起年幼的岁月,仍然眼含泪花:“我是个孤儿!虽然我父母双全,但从小跟‘孤儿’没什么两样。我的童年,比黄连、比苦苦菜还苦。我走到哪儿,苦事就跟到哪!”

李敏作为毛主席与贺子珍的第五个孩子,并没有像她的小名“娇娇”那样,娇生惯养。

李敏刚出生不久,贺子珍就挺着大肚子去了苏联。

毛主席工作很忙,只能把李敏放在老乡家、保育院,所以,李敏很长时间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爸爸妈妈。

后来,李敏去莫斯科与母亲团聚,结果苏联爆发了卫国战争,李敏还患上了肺炎。

贺子珍、李敏,绝对是从鬼门关一起闯过来的母女。

可是,1981年,贺子珍在北京住院,李敏却说什么也不去看望,为此还跟丈夫孔令华大吵一架。

从延安到苏联,李敏是毛主席给贺子珍的礼物

1936年陕北保安,邓颖超抱着贺子珍刚生下的女儿,充满怜爱的说道:“真是个小娇娃,一个小娇娇!”

“对!”毛主席灵光一现:“就叫个娇娇吧!”

于是,娇娇就成了李敏的小名。

那时候的根据地条件很艰苦,而贺子珍又因多处弹伤,身体孱弱,奶水不足。

所以,刚出生的李敏面黄肌瘦,发育的非常缓慢。

更可悲的是,李敏还不会叫“妈妈”,她的母亲就离开了。

贺子珍一心想去苏联学习并取出身体里的弹片,不顾毛主席的阻拦,几经辗转来到了莫斯科。

此时的李敏,刚刚几个月大;而贺子珍的肚子里,还有个没出生的宝宝。

异国他乡的生活没有想象中好过,苏联的医生告诉贺子珍,她的弹片已经与肉长在了一起,根本取不出来。

这意味着,贺子珍要在难以忍受的疼痛中度过余生。

不过,令贺子珍感到慰藉的是,孩子安全出生了,是个男孩儿,取名为廖瓦。

贺子珍听说,毛主席跟杨开慧的儿子岸英、岸青也在苏联,便把他们接到了一起。

于是,四个人,因为毛主席,而在苏联凑成了临时家庭。

可是,廖瓦出生不久就夭折了。

丧子之痛以及思乡之苦,如狂风骤雨般,摧毁了贺子珍的精神支柱。

崩溃的她终日以泪洗面,把眼睛都哭肿了,不停地懊悔:“千错万错,错在不该出国!”

岸英和岸青懂事的安慰道:“贺妈妈,您别难过。你要保重身体,小弟弟不在了,还有我们呢,我们也是你的儿子!”

毛主席也听说了廖瓦的事,他知道贺子珍心事重,担心她撑不下去,费尽周折,把3岁多点的李敏送到了贺子珍身边。

李敏永远也忘不了贺子珍第一次见她时的情景:“妈妈就把我揽在怀里,问着、亲着;亲着、问着,激动得流出了眼泪。”

贺子珍高兴地不知说什么好,一遍遍的问:“你是谁呀?来干什么呀?”

李敏奶声奶气的说:“我是娇娇,来找妈妈呀!我是给妈妈最好的礼物!”

李敏的疑惑:“我的爸爸,怎么会是毛主席?”

“娇娇,我的娇娇!把女儿还给我!”

卫国战争期间,不论贺子珍如何声嘶力竭的留下女儿,但苏联儿童院的人,还是执意要把孩子带走。

而且,那些人还诬陷贺子珍有精神疾病,不由分说的把她关进了“疯人院”。

李敏刚到苏联时,有妈妈和两个哥哥(岸英、岸青)的陪伴,生活得还算幸福。

苏德战争爆发后,情况变得棘手起来。

零下三十多度,一家人蜷缩在茅草屋,冻得根本睡不着觉。

而且,粮食开始限量供应,为了让孩子们尽可能吃饱,贺子珍除了每天承担织一件毛衣,三双袜子的任务,还要挤出时间开荒,种胡萝卜、土豆、白菜。

岸英、岸青是男孩子,吃得多些,贺子珍就从自己跟娇娇的口粮中拿出一些,分给两兄弟。

尽管条件艰苦,可一家人其乐融融,心满意足。

不过,这个幸福的家庭很快解体了。

先是毛岸英主动请缨,参加苏德战争。

接着,1945年李敏感染了重症肺炎。

贺子珍接到通知,赶到医院时,医生竟下达了“死亡通知”,还把李敏送到了太平间。

“我的娇娇,我要救活你……你们不能把我的女儿送到太平间。她活着,我的孩子还活着。”贺子珍从院方手里,抢回了不省人事的李敏。

贺子珍用身边仅有的衣物,换了点白糖和牛奶,就这么一勺勺的往李敏嘴里喂。

或许是听到了妈妈的呼唤,李敏竟然奇迹般的活了过来。

苏联儿童院听说了此事,执意要把李敏带走。

胳膊拗不过大腿,贺子珍不但没夺回女儿,还被关进了“疯人院”。

自此,母女分离。

不过,毛主席从未忘记过贺子珍和娇娇。

1948年,王稼祥去莫斯科公办,毛主席特地委托他,带回了贺子珍、李敏、毛岸青。

在沈阳,毛岸青指着画像问李敏:“妹妹,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?”

“当然知道了!他是毛主席!”李敏高声答道。

“是”毛岸青凑在李敏耳边私语:“不过,他更是我们的爸爸!”

“瞎说!”李敏满脸不可思议:“我们的爸爸,怎么会是毛主席!”

毛岸青回答:“不信,你就给毛主席写封信,一问便知。”

不难看出,李敏对父亲已经完全没了印象。

毛主席看到女儿的信后,五味杂陈。

多年未见,小娇娇竟然认不出自己,而且写的信全是俄文。

毛主席决定,把女儿接到身边,让她接受中国的教育。

征得贺子珍同意后,李敏和毛岸青来到了北京。

不过,贺子珍去了上海。

在毛主席的安排下,陈毅把他自己的寓所让给了贺子珍。

自此,李敏往来于北京、上海之间,成了父母的“星空鹊桥”。

不看爸爸,不探妈妈,李敏为何这样“狠心”?

1976年,毛主席去世前几天,拉着李敏的手颤颤巍巍的说:“娇娇,你终于来看我了!你为什么不能常来看我呢?”

话没说出口,李敏已然泪流满面。

自从1972年,李敏和丈夫孔令华搬走以后,很难再跟毛主席相见,五年时间只见了三次。

而1981年,贺子珍从上海到北京住院时,李敏也不愿去看她,为此,还跟孔令华大吵了一架。

那么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

1976年,贺子珍从收音机里,听到了毛主席去世的噩耗,原本就身体不好的她备受打击。

在家休养了两三年,她的身体才终于有所好转。

此时,李敏把贺子珍接到了北京治疗。

向来坚毅的贺子珍,在毛主席的遗体前,眼泪洒成一长串。

那段时间,贺子珍心情好多了。

她终于又见到了邓颖超、曾志、康克清这些老战友,大家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。

不过,贺子珍的身体还是需要入院治疗。

起初,李敏经常约着孔令华,带上孩子们到解放军总院看望贺子珍。

李敏的闺蜜王桂苡回忆:“那是1980年秋,贺妈妈看到我们进来,高兴地坐起来迎接。她嘘寒问暖,我一面回答,她一面用右手紧紧握着我的胳膊,笑着说:‘你看,我的手有的是劲儿呢,咱们来比比力气!’”

掰了几下手腕,贺子珍开心地像个孩子:“怎么样?我还有点劲吧!”

李敏插话:“是是是!妈妈的手劲最大了!”

贺子珍又问李敏:“现在是几月了?”

不等李敏搭话,贺子珍接着说:“农历八月了!我快过生日了!你们没忘吧?”

李敏一边给贺子珍喂莲子汤,一边说:“怎么会忘呢!等你出院回家,给你做个大寿桃!”

“不只是我的生日呢!”贺子珍说完,又将目光转向了王桂苡。

王桂苡是第一次见贺子珍,也从未跟李敏说过自己的生日,她满脸惊诧地问:“贺妈妈,您是怎么知道我生日也在八月呢?”

李敏解释道:“我妈妈说过,你叫王桂苡,准是八月桂花开的时节生人。”

像这样在贺子珍面前,其乐融融的场面,王桂苡还记得很多。

不过,1981年后,李敏就很少去医院看母亲了。

孔令华作为女婿,公务繁忙,抽不开身,所以没少嘱咐李敏多去医院走动。

有次,李敏说什么都不愿再去看贺子珍,孔令华着急了些,嗓门高了些,两人你一言,我一语竟然吵了起来。

孔令华跟李敏可是人尽皆知的模范夫妻,自结婚以来,二人一起吃了多少苦头,就是没拌过嘴。

而李敏又是出了名的孝顺,她不去看母亲,也是有难言之隐。

原来,那段时间,李敏腰疼的厉害,一直忍着没跟孔令华说。

不去看贺子珍,也是怕她看见以后更加担心。

事后,李敏主动跟孔令华道了歉,话说开了,也就好了。

而孔令华也会尽可能地抽空,去解放军总院探望老岳母。

贺子珍在北京一直住到1981年5月,突然想念起了上海,所以便又回去了。

1984年3月,贺子珍的病情急剧恶化,除了中风、糖尿病、肝功能衰退这些老毛病外,又添了肺炎这个新病。

北京301、北京协和等多家知名医院的专家,专程跑到上海给贺子珍会诊,李敏夫妇、贺敏学、李立英也全都来了。

可是,贺子珍已经病入膏肓,神仙难治,最终还是在1984年4月19日,离开了人世。

参考文献:

王桂苡.伟人之女李敏的近情往事[J].炎黄春秋,1993,(07):52-62.

黄卫东.贺子珍在沈阳的日子[J].共产党员,2009,(02):19.

黄禹康,吴文刚.贺子珍与她的儿女们[J].党史博采(纪实),2008,(06):44-47.

朝涪段航道上起重庆朝天门、下至涪陵,全长123公里,连接重庆市果园、龙头两大枢纽港区和寸滩邮轮港,是我国西南地区联系长江中下游的咽喉河段,也是成渝地区物流东向、通江达海的大通道。

孙闻浪.贺子珍在上海的岁月里[J].党史天地口碑最好的期货配资平台,2006,(11):46-48.